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是滨海新区行政建制的开元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开发区在全市的大发展中再创新辉煌的重要一年,又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抓落实、全面见成效的一年,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全体干部职工,要在连续数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开拓创新,继续贯彻已经初步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资源建设和对外服务水平,以新姿态、新面貌、新成就谱写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指导思想

 

继续全面、深入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开发区全面实施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和“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实现四个新跨越、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六个见实效”的总体思路,按照建设区域信息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的既定目标,继续加强资源建设,全面提高服务品质,进一步优化图书、档案、情报三位一体的高层次的公共服务网络,当好滨海新区图书、档案、情报事业的排头兵,为开发区和滨海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

二、工作要点

(一)顺应时局发展,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推动事业向更高水平跨越

1、参照开发区筹备拟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研究、制定泰达图书馆档案馆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目标任务和可行的保障措施,待上级机关认可后按计划、分年度组织实施。

2、在滨海新区新的管理体制机制下,深入研讨滨海新区各图书、档案部门间的互利合作和资源共享,探索通过联合研讨、联合编研、联合举办展览等方式,促进合作共赢,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事业的横向联合和纵深发展。

(二)强化基础工作,扎实推进资源建设,加快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建设步伐

1、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资源建设。一是坚持“突出特色馆藏建设”的原则,建设馆藏体系,兼顾基本读者和一般用户需求。二是适度增加数据库采购,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供领导和企业决策使用的皮书数据库和文化创意产业数据库等。三是在保质保量做好机关事业档案和区域城建档案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 企业档案、民生档案、名人档案、重大活动档案、家庭档案、口述档案、地方文献和电子介质档案的接收、征集和管理力度,力争使我馆的资源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同步。

 

2、继续加强馆际合作,为事业发展蓄积更大能量。根据“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建馆目标,在业务发展、服务创新等方面,继续加强与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南开大学等国内外高层组织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外力优势,取长补短,深化科技查新、情报分析、信息推送、舆情监测等服务职能和服务内容,提升馆藏、科研及学术水平;尝试与“国家标准馆”和“天津技术监督局信息研究所”合作,建立“泰达服务站”,为用户提供标准类信息支持;利用现代化的编研手段,力争取得更多和更高层次的编研成果。

3、加大馆藏资源数字化力度,加快数字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我馆数字化软硬件平台的优势,按照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长远目标,科学规划电子资源的存储空间,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建设;积极协调各有关方面,创造数字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条件,改善制约事业发展的硬件设施;通过对“数字电视图书馆”的开发利用,为用户利用馆藏音视频资源提供新途径。

(三)突出特色品牌,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1、以服务政府决策为主导,深化专题情报服务。坚持把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放在首位,为市委、市政府,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党组等提供即时、精准、鲜活、有效的参考咨询服务;根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中介组织的需求,提供招商引资、城市管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国际金融、航空航天等高端情报信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独特贡献。与此同时,创新档案指导模式,制作档案整理指导视频资料,借助网站等渠道为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

 

2、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继续搞好服务延伸。按照“经营事业”的方针,凭借高端情报服务、档案专业服务和多项技术优势,继续向南港工业区、中新生态城、东疆保税港区延伸服务,为南港工业区提供石化信息专刊等创新服务产品,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服务措施和工作流程,为滨海新区尤其是新建功能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力信息保障。

3、强化企业信息服务,助力企业自主创新。以NSTL服务推广活动为切入点,以行业机构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为手段,加大为企业客户的服务力度,在企业信息服务领域实践行业专家馆员制服务模式;重点走访企业信息服务年会部分参会企业,为下一步转化、扩大服务成果打好基础。

4、强化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工业项目的档案服务。在继续强化组织制度保障、开通绿色服务通道、组织在建工程档案管理培训、上门服务等诸多措施的基础上,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先期服务和接收进馆工作。针对项目特点,以服务企业建立基建档案为突破口,开展指导企业建档服务。

 

5、提升基础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不断提升专题书展、新书推介、政府信息公开、社区志愿者活动、弱势群体服务、分馆服务、大学生勤工俭学、免费观影等优秀服务项目的水平;尝试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各种公益讲座,进一步活跃区域文化氛围;分析、总结VIP用户的需求和阅读倾向,增强新书推送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推广活动;采用分发城建档案目录、定期走访企业、指派学科馆员担任大堂经理等方式强化城建档案服务。

6、进一步深化分馆建设,逐步在普及中抓好提高。充分借助我馆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优势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平台,将档案的宣传、指导、服务延伸至各个分馆,有效地促进家庭档案、民生档案等档案资源的建设,不断把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

(四)注重舆情导向,继续抓好宣传和信息工作,开展好各类公益活动

1、努力保持对外宣传和内部信息的良好势头,促进对外形象不断提升。强化与公共和行业媒体的联系,继续抓好信息培训,进一步培养中层干部和信息员对信息捕捉、筛选、提炼等能力,努力提升信息质量。继续改善、提升本馆网站建设,增强与开发区政务网站、业界网站及公共媒体的沟通协调,加大在专业传媒的宣传力度,为进一步提升我馆对外形象发挥更大的作用。

 

2、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提升区域文化氛围。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区情区史教育基地的作用,继续组织好包括跨国、跨省市的各类展览,逐步把展厅培育成为天津市知名的展览高地;充分利用大屏幕、报告厅、培训教室等设施,面向全社会发挥好宣传教育职能。

3、全力组织好各类大型公益活动。高质量的举办“全民读书月”,“读者服务月”,各类宣传周、宣传日,“好书伴我成长”及少年儿童夏令营等公益活动,力促我馆和开发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双提升,不断为提高国民素质作出新贡献。

(五)加强内部管理,改善体制机制,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1、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推动中层干部重新聘任并轮岗、职称聘任等制度和计划的组织实施;建立重实绩、看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保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顺应事业发展和新业务的开展,完善内部制度建设。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拓展,修订明显滞后的部分管理制度、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等,通过修订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和业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六)全力凝聚共识,持续推进团队文化建设,促进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1、继续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多层次开展专业技能、前沿理论、服务策略、职业规划、境外学习等各种培训、交流,激发员工的学习、思考激情,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同时,借助社会学术团体等平台,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形成勇于进取、积极向上、崇尚学习的团队精神风貌。

 

2、借助工会、共青团组织,继续开展“年度人物”、“年度新闻”的评选工作,发挥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组织好重大节日联欢、体育比赛、拓展训练、“红色之旅”、春游、军训等活动,增强团队的沟通力、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团队总体素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热情,增强合力,持之以恒地推动和谐团队建设。

 

3、关心广大员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帮助生活困难和患病员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全员荣誉感和责任心,形成上下团结一致、合力开拓创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