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档案馆(图书馆)工作总结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档案馆、泰达图书馆在经开区党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全民阅读大会贺信精神,围绕新时代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锐意进取、奋楫笃行,扎实推动档案、图书、情报、方志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一)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加强,馆党支部获评机关党委“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连续三个季度获“学习强国流动标兵”荣誉。 深入推进“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与滨海新区中医医院签署党建合作共建协议,举办形式多样主题党日等活动,将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书香机关、书香泰达建设,与组织人事部合作开展“迎盛会•读经典•向未来”系列主题阅读活动,与经开区纪委共同建立的“清风书苑”智慧书柜在宝信大厦正式启用。 (二)落实上级部署,做实做细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加强巡检落实防控措施。 严格落实“战区制、主官上”工作要求,将巡检力量下沉,深入企业尤其是“七小”场所、冷链行业开展拉网式疫情防控巡视检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各项常态化防疫工作。全年出动疫情防控巡检人员1000余人次,执行指挥部排查、核实工作近60余次,涉及近万人。二是全力以赴做好专班工作。在馆领导班子带领下,全员上阵,全身心投入到核酸检测筛查工作。共计承担天美公寓、23网格核酸检测筛查任务91次,全馆出动2753人次,完成核酸采样37680管524952人次。 (三)落实经开区年度重点工作,推进区情区史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一是圆满完成2022年经开区重点工作任务,成功举办泰达区情区史展。 以“弘扬泰达精神,讲好泰达故事,传承泰达理念,厚植泰达情怀”为主题,运用大量生动史实、故事化叙述、珍贵档案文献,抒写了老泰达人的豪情壮志,新泰达人的使命担当,全方位展示了经开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光辉历程,激发了泰达人“二次创业”的激情热情;展览依托经开区珍贵影像资料及我馆珍贵馆藏,遴选包括文件20件、照片436张、实物79件、地方文献121册等共计600余件珍贵档案,编辑解说词近1万字,现已成为机关、企业开展特色党日活动基地,新入职人员、新提拔干部教育场所。持续对泰达区情区史教育展厅内容调整补充。在张青书记亲自指导下,在广泛征求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意见基础上,对展览内容持续调整,补充完善。特邀李勇、王恺等老开发亲临指导,通过采访叶迪生、王述祖、夏宝才、尹国峰、庞春生等老领导、老同志,获取了一手档案资料。全年接待参观73场,参观来宾1753人次。二是在“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天津经开区—泰达”两个微信平台定期推出“泰达记忆”专题微展览。以讲故事的生动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老开发艰苦创业的奋斗事迹和成功经验。三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美丽滨城•会客厅、滨海新区现代产业展示交流中心接待讲解工作。通过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生动展现了滨海新区打造宜居宜业美丽滨城的宏伟蓝图,让参观者们在舒适的展览环境中快速了解、喜爱和憧憬滨城。全年接待参观120场,参观来宾2106人次。 (四)强化组织实施,全力做好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及滨海新区创文迎检工作。 一是严格对照评估标准,编制完成《泰达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系统梳理业务流程,整理完善业务档案,精心准备评估材料,发扬分工协作精神,确保数据详实,内容完整,高质量完成数据采集和佐证材料的整理、汇编。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进一步提高经开区图书馆事业服务效能,有效促进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落实经开区全国文明城区实地考察任务,组建专职创文工作队伍,落实包点包片责任分工,全体馆员取消周末休假,严格按照迎检标准,突出问题导向,抓好整改落实,开展创文宣传、环境大清整、文明劝导、弯腰行动、学雷锋志愿活动等,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做好创文迎检各项工作。 (五)坚持创新引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高地。一是策划全新阅读品牌“阅美•泰达”。 组织开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寒暑假读书营”等大型读书宣传活动,开展科普惠民活动,开展新冠病毒及防疫科普宣传。全年线上阅读推广活动359次,线下阅读推广活动95次,吸引10.4万余人次参与,组织459人次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1560小时。二是推进阅读新空间建设。泰达图书馆滨海中关村分馆(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书吧)获评市级阅读新空间,成为滨海新区唯一入选单位;儿童阅览区整修一新,上架万余册新书,“好书嘉年华”绘本专区吸引众多小朋友阅览; 智慧书柜陆续推出“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经典阅读”“文津奖”“新课标”主题最新优秀图书,推荐“清廉文化”建设畅销图书500册;南港渤化分馆成立,分馆和基层服务点总量达31家。全年接待到馆读者32.9万人次,办理借书证2146个,退还读者押金584笔;全年1.35万人次读者,借阅图书近35.2万册次;剔旧核销图书41298册。网站总访问量达682万次;微信关注人数44761人,同比增长15.5%。截至目前,馆藏图书、报刊等各类文献58.1万种150.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03.4万册,纸质报刊4.9万册,电子书40.5万册,视听资料1.4万件;24个专题数字资源,数据库近50个;地方文献等自建数据库25个。三是推出VR数字全景虚拟图书馆服务。打造虚实融合的智慧阅读空间服务场景。推出数字资源服务品牌“数字素养云课堂”30期与“e线荐读——数字素养线上培训”12期, 网上联合参考咨询平台为用户在线解答各类参考咨询1400余条。 (六)高端信息服务赋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双周决策观察》再获滨海新区尹晓峰副区长签批。 全年刊发《信息摘编》《双周决策观察》《医药健康情报咨询》《规划和自然资源动态速递》《泰图信息专报》等决策支持信息361期。二是创新出刊形式。“信息摘编”集AI语音播报、央视视频新闻、文字精编三位一体,提供多样化信息体验,全年出刊51期;“泰达视野”全方位解构当下经济和产业热点,通过专题化、综述类汇编,供决策层制定相关政策时参考,全年出刊36期。先后为相关部门提供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等定题服务文献近百篇。三是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再上新台阶。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泰达服务站工作成绩斐然,连续十一年获评二等奖,新增注册用户2931人,文献传递(全文传递及代查代借)近3.4万篇,为32家企业近3000名科研人员免费办理中外文科技文献查询账号。 (七)开展精准服务,档案指导接收再上新水平。一是拓展档案征集采集范围。 对外发布《关于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天津经开区区域发展史料的公告》,征集经开区规划、建筑类资料180余件,《泰达人才故事》微视频三季21期,采集塘沽南站遗址、于家堡施工现场等照片500余张、视频资料12个。落实《区级领导干部公务礼品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创建“区级公务礼品”专题数据库,挖掘法定机构改革档案资源,建立“印章档案”专题数据库。二是精准服务区内上市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天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天津市档案局组织的天津市企业数字档案馆(室)测评,成为全市首家建成企业数字档案馆(室)的科技型企业。“三送”服务品牌写入滨海新区档案事业“十四五”规划。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专业+贴心”的档案指导服务,全年服务企业近300人次。三是档案指导接收服务成效显著。对17家内设及专业工作机构上门开展档案指导服务60余次,指导接收24家单位合同档案992 件。接收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文书类电子档案35件照片64张,接收财政局、党委办、两新办等40个全宗单位文书、专业、会计、合同、疫情防控等档案2168盒/卷,22731件,实物档案250件(其中印章229枚),数码照片412张。四是扎实推进重点建设项目顺畅收尾。两化搬迁厂前区、华熙生物透明质酸钠等重大项目档案顺利接收进馆,南港工业区两化搬迁、LNG二期扩建等工程项目工程档案归档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八)积极开展档案保护查询利用服务。一是落实档案保护专项经费。 出台《档案抢救及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档案保护需求方案》,启动重要、老旧破损及濒危档案抢救保护与数字化工作。二是优化档案库房空间。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优化调整部分馆藏档案布局,调整档案库房排架约364延米,拓展档案馆三层1200余平方米为档案存放空间,提升档案存放容量,有效缓解增量档案进馆存储压力。三是强化档案查询利用服务效能。全年接待档案查询1041(城建档案543人次)人次,提供利用各类档案共计4135卷(城建档案1671卷)8159件,照片档案274张,音视频11盘,地方文献167册,复印文件6020页,提供项目档案查询474个,复印文字材料及竣工图纸24696张。开放鉴定1993年至1994年馆藏档案2701件。四是提升档案文化服务宣传效果。举办“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6•9国际档案日主题活动,推出“档案见证泰达辉煌”微视频展播活动,全面落实档案工作要“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经开区档案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五是加强编纂力量,圆满完成年鉴组稿、编辑和出版工作。编写出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22)》,共计28个类目80万字,增设并撰写《共同振兴》分目,记录经开区与对口支援地区共同振兴、创新发展成绩。撰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冠疫情防控》《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特篇,记录去年经开区开展防疫、创文和庆祝建党100周年三项重要工作内容、成果和经验。 二、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经开区档案馆、泰达图书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图书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经开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切实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档,推动档案工作转型创新,大力推广全民阅读,营造阅读空间,向公众提供开放性、智慧化、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五好党支部”建设,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实落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履行管党治党工作中馆领导班子主体责任,在干事创业中担当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互相促进、同步提升。着力加强支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教育为先、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格局,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持续优化馆藏资源体系建设。贴近读者需求,创新图书采访方式,强化精细化采购,为经开区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及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文献支持。对标行业规范及标准,加强对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的文献支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延伸馆藏服务到重点园区及企业。 (三)高质量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聚焦社会经济文化热点,完善优质阅读推广品牌服务,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指导,推进覆盖全区的全民阅读工作。坚持线上线下联动,馆内馆外同步,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互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读者的文化需求。围绕我们的节日、世界读书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进泰系列、达系列、e线系列、e堂科普、银龄阅读、国风雅颂等品牌服务活动,向公众提供公优质文化产品。 (四)巩固高端决策参考服务优势。高质量编撰既有刊物,继续深耕知识信息服务类品牌“泰达视野”“信息摘编”。策划2023年“科技文献服务季”“创新动力源达人赛”活动,加强“信息素养公开课”等品牌服务,让科技文献信息服务走进更多园区,更多企业。 (五)持续推动档案服务精准化精细化。发布《关于2023档案移交进馆工作的通知》,做好各类档案的移交进馆工作。建立“经开区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进一步完善企业档案服务工作机制。继续开展泰达工业记忆工程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积极落实“吹哨报道”机制,延伸园区服务,结合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牢固树立“我为企业办实事”的思路,为企业提供“专业+贴心”服务,探索推进档案指导服务新模式。根据企业需求,继续开展为企业“送法规、送资源、送服务”活动。聚焦南港工业区的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推进两化搬迁工程等重点项目工程档案接收进馆,助力项目顺畅收尾。 (六)落实档案安全保护工作。开展综合档案、城建档案保护工作,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对档案进行鉴定、修复、仿真复制、数字化等保护,以最大限度延长档案使用寿命。落实档案安全责任制,履行档案安全保密职责,确保档案安全,有序推动档案开放鉴定工作。 (七)加强馆藏档案、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宣传档案文化,挖掘方志年鉴等档案编研产品历史文化价值。继续专题微展览编辑发布工作,开展“图说泰达”图片资料收集工作。编纂出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23)》,制作经开区全部年鉴手机版电子书。 (八)推进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升级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与OA智慧办公系统对接融合,推行电子公文在线归档,逐步实现档案智慧化管理与智能化检索,为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档案信息资源支撑和高质量档案利用服务保障,更广泛地发挥档案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 |